8月31日上午,徐红星院士科学与人文科普工作室开展了“遇见科学”第二期、第三期科普活动。本次活动采取将中学生“请进来”的形式,邀请了28名来自武汉二中的高一年级学生分别走进物理实验中心近代物理实验室和物理演示与开放实验室,进行了实验室参观、科普课程录制、采访等环节的活动。
第二期课程主题:走进诺贝尔奖物理实验室 典型实验案例——光电效应实验。首先,中心主任吴奕初教授带领15位同学来到物理学院三楼,面对展板简单介绍武汉大学物理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本情况及近5年实验中心取得的教学成果,参观诺贝尔奖物理实验室并介绍了中心开设的20余个诺贝尔奖物理实验项目。其次,PPT讲解与实验展示相结合,介绍光电效应的研究历史,光电效应实验以及光电效应当今在太阳能电池产业、数码照相机、以及国防建设中的重要应用。最后,师生互动交流环节,学生可以完成实体的光电效应实验,体验科学家如何探究测量普朗克常数的值,证实爱因斯坦的光电方程;学生还可以电脑上完成虚拟仿真实验或亲身体验现代VR、AR技术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2008
年实验中心全国率先开设《诺贝尔奖物理实验》通识课,
2019
年诺贝尔奖实验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利用多媒体、现代网络信息化实验教学资源和研制开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软件,结合物理实验的实际测量和实际物理实验的功能模拟,构建了虚实交融的现代化诺贝尔物理实验室。
2020
年“康普顿散射虚拟仿真实验”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2022
年“引力波信号的产生与探测虚拟仿真实验”入选首批湖北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第三期课程主题:析万物之理——一堂物理演示实验课。该课程相关活动在演示与开放实验室开展。演示和开放实验室承担了一般通识课程《物理演示实验》,同时还承担了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创新)等赛事相关的实验室开放工作。为准备此次的活动,实验室负责人王晓峰副教授重新布置了实验室,设计了与电磁学演示实验相关的参观路线,制作了“析万物之理——一堂物理演示实验课”的课件,结合课件准备了相应的光学演示实验穿插在课程录制环节中。在实验室参观环节中,王晓峰老师先后结合物理学史介绍了避雷针演示装置、范氏起电机装置、怒发冲冠装置、特斯拉线圈和辉光球等。在课程录制环节中,王晓峰老师首先介绍了星芒现象,之后介绍了伽利略、牛顿、夫琅禾费、迈克尔孙等科学家在近代物理学特别是光学发展中所起到的巨大贡献,特别强调了他们的创新精神,中间还穿插了大量的光学演示实验以提升趣味性。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和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一直重视科普和社会开放工作,
2022
年以来,物理实验中心各实验室共接待来自省内外的中学生参观
1900
余人次。